2022年阅读清单

2019/08/15 10:52 上午 posted in  Reading

书单:
###已读完###

  1. 《中华帝国的衰落》 魏的书比其他汉学家的更为扎实和传统,但对于中国人理解中国而言,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2. 《弱传播》 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在学术和严密的推理角度看是否成立待商榷,但从经验出发,这是一本很好的提炼或者实操手册。

  3. 《置身事内》 复旦学者兰小欢的新作,是对中国经济运行的系统性梳理。除了本身梳理的清晰外,书中的推荐阅读也是一绝,按图索骥可以免去读者很多功夫。

  4. 《枪炮、病菌与钢铁》新版 新增了描述日本的部分,有关于日本人起源的很有意思的猜想,但日本人估计很难接受。

  5. 《剧变-人类社会与国家危机的转折点》 选读了关于芬兰、德国和日本的部分,其中芬兰的部分让人最为震撼。

  6. 《论中国》 基辛格亲历重大事件,最后一部分展望中美关系的内容对当今尤其有意义。

  7. 《伟大的经济学家》 从亚当斯密到萨缪尔森,一个很好的梳理,加深对经济增长、不平等、国家差异的进一步认识。

  8. 《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 选读 韦伯,萨特,尼采,波普尔,哈耶克部分。

  9. 《奥托冯俾斯麦与德意志帝国的建立》 老毛奇说,永远不要带着问题去研究历史,不要试图从历史中去找答案。从这一点看,俾斯麦同时代人描述的俾斯麦更有意思,它没有当代研究者一般具有的那种批判视角。

  10. 《更新中国 国家与新全球史》 王赓武的作品可能补全了我自己的视角很大一块遗漏,虽然其结论仍有商榷之处,但视角确实是国内著作少见的,读完可以理解不少日常所见的疑问;

  11. 《理性之外-偏差与修正》 银华基金总经理和华宝证券研究部合著的一本书,以金融行为学方法研究基金行业,颇有可取之处。

  12. 《与距离斗争:中国和西方的古代世界史研究》 这是一本中国治世界史学者所写的评述文章合集,主要还是集中的希腊、罗马历史上,增长视野的同时,也能让人对流传的各种希腊罗马经典文本,上至希罗多德,下至蒙森等的著作有一个相对清晰的认识。

  13. 《可能性的艺术:比较政治学30讲》 刘瑜的新作,作为一个通俗读物已经非常好了,澄清了很多的流行的误解,让读者能清晰的了解到民主国家和威权国家乱象纷纷之下,有什么脉络可循。其中对韩国的解读尤其令人影响深刻,但她对于亨廷顿的解读是否妥帖,可以再去看看亨廷顿的原著。不过作者在最后总结的一句话放在今天极化的时代别具深意:政治没有常识。不要指望能简单的处理问题或简单的获得答案。

  14. 《乌合之众》 所有真历史都是当代史。

  15. 《光刻巨人:ASML崛起之路》 讲述了ASML从飞利浦NATLAB开始一直到的上世纪90年代上市的故。除了向读者介绍了光刻行业的历史之外,也会刷新中国读者对飞利浦、蔡司的认知。

  16. 《字节跳动:从0到1的秘密》 这本只有6万多字,是相对比较浅显的、基于公开信息的一个梳理。对于中国读者而言,不管是2014年头条阶段的冲突,还是短视频阶段与快手的交锋,都略过未提。但对于Tiktok的梳理有可观之处。

  17. 《大国大城:当代中国的统一发展与平衡》 集中体现陆铭放开要素(劳动力)流动、鼓励大城市发展、鼓励“均衡”(而非地理上的均匀)发展政策建议的通俗读物,简单易读。虽有反复强调的意味,但令人信服。与前辈周其仁相比,他的观点指向更清晰明确,和论文集《大国治理》一起读更佳。

  18. 《大国治理:发展与平衡的空间政治经济学》 陆铭从2009年左右开始就指出了中国发展过程中出现降低效率的歧路,但这些政策呼吁迟至2019年才得到纠正。本书更像是他之前畅销书大国大城的严肃推理版本,是其空间政治经济学论文的集合。

  19. 《哥特王国史》 已经从历史上消失的民族,西罗马帝国的终结者;有趣,但有些描述并不一定公允。

  20. 《百岁人生:长寿时代的生活和工作》 在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增长情况下的生活、工作规划的讨论。这是一本读完后感觉相见恨晚的书,大学生、职场新人一直到中年人都该看一看。阅读本书需要对养老、财务等方面的社会现状有一些前置理解,另外翻译不是很流畅。

  21. 《考古寻踪:穿越人类历史之旅》 德国考古学者写的科普著作,流畅易读,阐述了考古对于发现历史的重要意义,其中包括一些知名案例,比如冰人奥茨的考古学解释;文中引用的也主要为西方为案例。

  22. 《大分流》 相当难读,但差不多又是一本必读书。这是对资本主义兴起,西方崛起的一种反传统的见解,“加州学派”的重要作品。这里指的“传统见解”,是指自马克思韦伯,布罗代尔、索洛以来强调精神、文化、制度等见解的反驳或再阐释。

  23. 《流动的盛宴》 海明威晚回忆迷人的20年代旅居巴黎的作品。简约,风趣。

  24. 《巴黎评论:女性作家访谈录》 看了很久的一本书,入选作家从海明威的同辈人到新生代均有,读完之后也被安利了《走出非洲》、《美国鸟人》以及伍尔夫等作品和作家。

  25. 《长寿时代》 陈东升一本阐述中国长寿时代问题和应对策略书籍,穿插了泰康的实践,框架部分很多受到《百岁人生》的影响,可以视作这本书的中国响应和实践。

  26. 《城乡中国》 周其仁论述城乡差别和土地改革的一本评论集,帮助读者厘清城乡差别、要素改革中的一些基本问题,这本书也会打开读者对小产权房、征地拆迁等问题的新看法。此外周其仁和陆铭书中展示了类似的理念,及城市化、人口聚集是无法阻挡的。

  27. 《创造新日本:1853年以来的美日关系史》 一段精彩的描述和展示。涉及开放市场、民族自主、博弈与如何走上歧路等。这本书值得阅读,一方面是美日关系涉及中国尤其多,另一方面,中美日关系近两百年的历史,也是弱国崛起过程会出现的各种问题,两度攀升至世界强国位置的日本,经验和教训尤其值得参考。

  28. 《渐行渐远的红利:寻找中国新平衡》 彭文生这本书出版于2014年,可惜没有早点读到。但和最近8年来的变化和数据相互印证也非常有启发。所谓渐行渐远的红利包括多方面,但核心还是人口变化,在这个基础上阐发的城镇化、三驾马车的变化、汇率、公平与效率等问题,展现出这个框架有非常好的适应性和前瞻性。但盘点本书出版后的数据,可以看出实际的变化——比如居民消费率等——仍然落后于成书时作者的中性预估。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是由刘鹤作序的。

  29. 《打开:周濂的100堂西方哲学课》 西方哲学史的书籍汗牛充栋,这一本可能是对中国读者非常友好的。一本很好的入门书,当然这类通识类书籍中影响力最大的可能还是罗素的作品,可以比较着看一下。

  30. 《产权与中国变革》 周其仁另一本文选,最晚选到2018年,其中《公司理论与中国改革》尤其值得一读。

  31. 《自由与组织》 大哲学家罗素的一大爱好是历史写作,这是其中一本,介绍了从1914-1914年百年间政治哲学和国家、公司、社团等组织的演变;对于中国读者而言,尤其有意义的是,从罗素的评论可以看到上个世纪的左派学者是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观念的。

  32. 《欧洲文明十五讲》 “欧洲学”创始人陈乐民2002年左右在北大开课的辑录。陈乐民的夫人是名气更大的翻译家、美国研究专家资中筠。本书从内容上看虽然限于课程时间讲得很粗略,但的确还是学养深厚,里面细小的观点都不是作者自行发挥,而是已经有研究和学术支撑的,相对正统的观点。书中最后几章节的一些观点,虽是客观的事实,但放在如今的大众舆论环境下无疑是大胆的,更不用说在大学课堂上讲授了。比如“启蒙”和“西化”。这也可以窥见2002年至今20年来,国内氛围变化之大。

  33.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现代世界的锻炉》 一本清晰简单的书。这个标题并不显得夸大,虽然权利和自由的很多思想来自英国人的启发,但将平等、自由和法治推向全欧洲,全世界(通过殖民地)的,毫无疑问是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征服。它在短短数十年内改变了欧洲的面貌,以一场疾风暴雨摧毁了封建制的根基,开启了民族主义时代,同时让德意志诸邦、意大利升起了统一的火种。

  34. 《最底层的十亿人:贫穷国家为何失败》 世界银行学者针对国际援助和最贫穷国家发展的相关剖析和建议。其中一个重要的观点是,增长——而不是单独某一事项比如卫生、教育等——是首要事项,而促进增长需要系统的解决方案,工具箱包括安全,贸易政策,甚至包括军事干预,援助只是其中一个环节。但读完这本书给人的感觉是,因历史原因形成的国家,从经济角度考虑很多的并不能单独成立,他们自我维持的成本太高,这可能是贫穷在非洲大陆——并非仅非洲,但非洲问题最为集中——无法根除的首要原因。

  35. 《红色巨兽颓然倒下之谜:苏联的最后一年》 作者是一位苏联历史学家,同时也是最后一届苏联人民代表之一,主要描述的是1991年苏联八月政变的前前后后,描述生动,1991年发生的事情也极具戏剧性。但这本书对于理解苏联为什么会崩溃并没有太大的帮助。

  36. 《旧制度与大革命》 欧洲的确是塑造现代世界的地方,今天中国社会中褒奖或批评的几乎一切东西,都发端于法国人和德国人理想和疯狂的思想和社会实验。这本书的确是一本经典,值得反复读。但你很难相信这是一本老王曾经力荐的书。只能说一本书完成后,读者从中读到什么并不受作者控制。也唯有这样才有可能理解有高官曾推荐本书,另一些还读过《资本主义与自由》呢。

  37. 《通往奴役之路》 我有一本绿色封皮的12年社科院纸质版,印刷质量不太好,一直没有读完,今年在微信读书上读完了。十年前读不完这本书,感觉和自己的关系比较远,今年读完这本书也花了不少时间,这是一本非常深刻的书,现在读来尤其有现实价值。

  38. 《动荡时代》 金融危机期间日本央行行长白川方明的回忆录式的作品。08年金融危机期间的主要任务,伯南克,盖特纳,保尔森已经先后出了回忆录,与这些人的回忆录相比,白川方明的作品研讨和理论的成分更多,一方面可能受限于信息保密制度的不同,另一方面可能也是日本人和美国人性格的区别。但对于日本经济和货币政策讨论,看起来对中国读者的教益更大,总体上看,白川更倾向于弗里德曼的观点,即中央银行最重要的是避免货币政策成为经济波动的原因,他强调货币政策的有限性。这本书对理解日本泡沫年代以来的变化也大有裨益,但最重要的,我认为是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实验性的视角,即通过日美两次独立的泡沫崩溃,以及几乎完全一致的宽松和非常规货币政策应对,以及嗣后十年的经济成长比较,几乎能验证宽松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并无实效。

  39. 《现代世界的诞生》 这是一名英国学者在清华客座讲授内容的集子,可以说是一堆英式爱国主义的胡言乱语,瑜难遮瑕,可以不看。作者是反大分流观点的,很多学者认为东西的分野出现在18或者19世纪,但作者认为出现在13世纪,比如13世纪英国就实现了现代式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通篇充斥着矛盾,比如其称英国人口的增长很早就进入“现代”模式,这与19世纪开始的现代人口统计显示的趋势并不吻合,又比如英格兰的农业独立性,与贸易繁荣之数据亦相抵牾。作者之证据多为启蒙时代或者更早之前经典作家的描述,疏于考证和数据呈现,可以说通过这本书理解英国,与通过伏尔泰的理解中国相差仿佛了。

  40. 《战后日本经济史》 这本小书是日本著名学者野口纪悠雄的一本通俗小册子,非常通俗易懂,尤其他以自身经历切入,别具一种风格。综合其它书的观点看,这本小册子应该是经得起检验的,作者本人曾在大藏省工作,后留学美国,提出的问题也都是真问题。中日两国经济的相似性,可能远大于中国与其它经济体。这本书值得中国读者都看一看。

  41. 《全球经济史-牛津通识丛书》 阅读这本书主要是因为其作者是罗伯特 艾伦,这是一本非常值得多读几次的小册子,因为其视角足够宏观的,所以显得脉络非常清晰,而且其观点并不是随意阐发的,每一个描述背后其实都代表着很多流派的研究成果。

  42. 《失去的三十年-平成日本经济史》 同样是野口的作品,但写得过于简略,看起来像口述的一般。

  43. 《中国哲学简史》 可能是冯友兰最后一部值得读的作品。虽然冯还有篇幅更繁的中国哲学史及贞元六书,但这本简史写作时代更晚(讲稿成于1947年,书成于1948年),思路和材料更新,以至于它看起来更像一个新近的作品。它是最早用西方哲学的分析方法来分析中国哲学的佳作,非常值得像我这样在课本之外极少涉足中国哲学的做一个大略的了解。另外之前我也读过一些南怀瑾、李泽厚等人论儒家经典的文本,如果现在让我回过头来看,比较好的阅读顺序可能是:先读经,包括课堂上的课文其实也算,然后读冯友兰,最次读各种注和疏(既包括古代的,也包括现代的)。

  44. 《漫长的余生》 这是一本以一名北魏宫女的一生为线索穿起来的北魏小史书。故事很精彩,在一个由边地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中,北魏子贵母死,后妃临朝等特点,以及孝文南迁等过程,都经由这一线索串联起来。而故事之所以比魏书、北史丰富得多,端有赖于洛阳地区历年来发掘的北朝墓志,没有这些刻在石头上,藏于地下的文字,又有谁会录下宫女、保姆这些普通人的一生呢.

  45. 《繁荣与停滞》 2022年读到关于日本经济的书中最佳的一本,相对来说客观公允,所论必有出处,出处必是经过评议发表的论文。此外对同一主题的论述,往往能缉纳多种观点。当然,这样一本书其实不适合作为初阶读物,盖因对某一特征要有深入了解,一部专论或者更偏执的观点更能反映其本质,有了这个基础,再来通读纵论,往往能驾轻就熟,同时有所启发,而不会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觉得这个作者为什么面面俱到。

                                                                  更新至202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