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演化》,观念因何以及如何重塑世界

罗纳德·英格尔哈特主持了“世界价值观调查”项目,本书就是对这一研究成果的总结,这一调查中最重要的洞见是“后物质主义理论”。与后物质主义相对的是”物质主义“这个概念,前者与开发、包容、强调个性化相关,后者与去个性化、强调集体、封闭、严守各种规则相关。

这个理论如果用一个类比来解释,这有点类似乎用理性思维解释“仓廪实而知礼节”。管子提出的这个观点已经是两千余年前了,这说明基于人性的洞见往往非常前瞻。但这并不是说“后物质主义理论”就是简单的对仓廪实而知礼节的阐释。它已经不是一个全然基于逻辑的规范论证,而是一个基于统计的实证研究,它更细致、更立体,在时间序列上经得起检验。

依托这个历时多年、覆盖多个国家的“全球价值观调查”,罗纳德·英格尔哈特提出的核心观点包括,请注意,这些观点都不是对个人的描述,而是对整体的统计上的描述:

  1. 人的价值观不会随着时间变动而变动(此处尤其描述整体概率);
  2. 成长阶段的“生存安全”状态决定了人群的价值观;不担忧生存安全、将生存安全视作理所当然的环境下,人们会更宽容,更注重自由等后物质主义价值观;
  3. 由于1的存在,价值观的变化主要因代际更迭而变化;
  4. 实际上会显示出文化或者规范的加速变化,这是因为持有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人超过半数或者多数时,从众压力会加速转变;
  5. 由于234,从生存安全到价值观转变之间存在大约40-50年的时间差(大概两代人的时间)。

这看起来是不是一个经济决定论?实际上并不是。"生存安全"与经济指标有很大的关联,它可以对大部分趋势做出解释,比如随着经济增长,几乎所有国家都在向着后物质主义价值观转变,这正是过去数十年全球发生的转变。

但国别的差异却只能用文化和传统来解释。每个国家独特特质,使得虽然转变的趋势是一致的,但两个不同国家的差异却同样保持稳定,犹如平行线,并没有看到差异收敛的趋势。

这里当然也有短期的冲击,比如战争、经济萧条等,但在短期冲击过后,人们的价值观整体水平又回到原来的位置。

罗纳德·英格尔哈特的观点会导向一些有意思的结论。

首先是,目前的威权国家,随着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占据主导地位,仍会转向民主或者存在强大的压力转向民主,这需要发生在”生存安全“阶段的40-50年后。这一点是不是对,大家可以自己判断。放回到历史中,它可以较好的解释欧洲国家的价值观指标,也能解释美国民权运动高潮时间的到来,但我个人理解,同样不能排除过拟合的可能。

另一个结论在于,按照作者逻辑,后物质主义价值观隐含着自我毁灭的因子。因为从历史看,资本主义倾向于自我强化,扩大不平等;过去,抑制这种不平等依赖于强大的工会,从观念层面看则依赖于难以撼动的、以经济为基础的左右分化和博弈。

但后物质主义时代摧毁了经济上的左右分化,强大的工人阶级政党消亡,多元议题、身份政治兴起,这意味着不平等只会持续扩大,而经济不平等带来生存安全风险卷土重来,又孕育着下一个代际转变,转向更物质主义的价值观。

2025/04/01 10:57 上午 posted in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