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复礼这本小书词约旨远,介绍了从周到秦这一段时间中国思想文化的演化。这本小书是为美国学生准备的,因此很多阐述以中西对比的视角来叙述和澄清。
因此,除了“是什么”之外,还有很多”不是什么“在此处显得特别重要。从我的感受看,中西之别在源头的重大差异,就宇宙论。
诸多学者曾经提到的,华夏民族其实是没有宇宙创生论的。这一点不但西方人很难理解,如今的年轻人可能也不一定会理解。
早期先民并不认为由一个神或者超自然的力量开辟了宇宙,先民认定宇宙或者说”自然“自有其演化和存在的规律,不需要一个外在的力量来创造。
也就是说华夏民族认为万事万物无不在宇宙之中,无物在此之外,存在和演变是先验的,是内在的,不需要外在的理由。
这种宇宙观之下,自然也不需要”一神”。因此,牟认为所谓从罗马多神教到犹太-基督教,一神教是宗教更高级的阶段,也是非常机械的对比。
此处有人会提到盘古开天辟地的说法,但实际上,清以来的学者已经很清晰地认识到——这在吕思勉的作品中有完整的描述——最早见于淮南子的这类传说,是南方苗瑶民族的神话。
这也与现代基因测序显示的类似,当今的中国人,从智人的迁徙路线看,是从西亚进入中原,以及从南亚沿海进入华南两支智人的汇合。
而这种文化的融合,可能是楚文化将其带入华夏文化中的。
另一个重大的中西差异,是以形式逻辑为代表的希腊式理性为何没有在中国思想中发展壮大?
牟以及更早之前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都提到,先秦诸子百家中墨家、名家其实都发展了类似的形式逻辑。而道家庄子、儒家荀子,都在形式逻辑与认识论上有所发展。
但同样地,后来不管是占据主流的儒家,还是作为补充的道家,都贬斥这种形式逻辑,而再一次找到这种形式逻辑还有等到西风东渐之后的清朝。
还有一些细节,比如中华帝国与“”empire“;皇帝”及"emperor"的相异远大于相同之处。
从其创造来说,都是一个高于“国王”的尊号,秦以后的中国也确实是一个帝制国家。但这于罗马、波斯、阿拉伯帝国是完全不同的。
在西方,empire意味着军事征服,empire统治的是多民族的、多文化的、异质的国家,因此官僚制也从未在西方古代和中古语境下的empire中出现过。
而西方称之为“中华帝国”的国家,基本可以视作一个单质的、同一文化的国家。而这个帝国从汉到清,其疆域大体上保持稳定,也可见中华帝国没有empire那种十分显著的军事征服与扩张的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