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巨头走出了新路

2020/03/03 17:17 下午 posted in  Investment

国内市场上的公募基金已经达到6544只,这个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沪深市场的上市公司数量(沪市1600,深市2214)。

但公募基金在最近的五年,或者更长一点时间看,竞争环境有没有显著的变化呢?

有的从业者可能看到了渠道的变化,包括流量巨头和银行的变化;有的可能关注新进入者的差异化竞争。但在这个行业最常见的一些理解框架中,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结论可以放到最后。先看看基金市场的一些变化。

1)基金“死亡”的数量增加

基金退出市场的数量增加。2019年,清盘基金的数量是129只(涉及51家公司),之前的2017和2018两年清盘的数量分别是107和426只。

但更早之前的几年,这个数字一直是两位数。

另一个数据是,2019年底,仍有635只基金的净值规模不足5000万元。

2)行业整体仍然依赖首发

2019年新基金发行规模1.43万亿元,大部分是债券型基金(9044亿)。

新基金可以大体视其规模等同于份额规模。

这样看的话,全行业所有的老基金,即使剔除掉货币,是整体净流出的。按份额算,净增7976亿份+货币减少 5040亿份,再剔除掉清盘基金,全行业大约净流出1200亿基金份额。

可以大致得出结论,全行业整体仍然高度依赖于首发,对于绝大部分公司而言,老基金的份额规模整体在缩小。

3)一些巨头可能走出了新路

全行业依赖于首发,首发的38%又来自于前十大公司。读到这里大部分人是不是觉得索然无味了?这和以前没有什么区别。

但实际上并不全然如此,从数据上看, 前十大公司有两三家已经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变化。

比如现在的第一大基金公司(均指剔除货币、理财,后同),也是过去一年规模增长最多(接近1500亿元)的基金公司,这家公司2019年的新发只有450亿元,排名全行业第8。看其2019年的新发,大部分是布局指数、养老等产品。

这代表着什么?就是一些基金公司可以在持续营销中获得用户的认可,不但没有出现老基金持续流失用户,反而有持续的净流入。如果用数据来描述,是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1. 管理规模增长远超当年新发规模;2. 份额增长大幅超过当年新发规模。

能做到这一点的原因应该有很多,但持续的业绩表现应该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大公司(按权益规模排名前12家,海通证券)当中,这家公司的加权业绩达到54.32%。

但业绩肯定不是充分条件,如果单筛选业绩一个指标,不止这一家基金公司具备条件。

这样的公司真的很不简单,具体是怎么做到的,长期跟踪头部公司的人可能会有更清晰的认识,希望有人能深入解析一下。

从我粗略看到的数据,我认为这些公司走出了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