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是历史的所有门类中最受欢迎的一种,是众多畅销书的主题之一。作为一种方法,“通史”已经扩散到更广阔的领域。很多畅销书的名字展示了这一点,比如“##简史”,或者”从##到##“。这中间有非常宏大的,也有从国别、思想、观念上阐述的,但总的来说,这一传统源远流长。
《历史的辉格解释》写于1930年代,按照作者的观点,通史的读者们应该分外小心,不应轻信某些具体的理论或者解读,更不应该基于这些结果做出二次推导。
作者举了一个如今仍然盛行的例子,即宗教改革塑造了现在资本主义。按照辉格史观——或者说我们在历史课本上学到的,宗教改革是进步的,它导致了世俗社会的出现,导致了韦伯所说的”资本主义精神“出现……按照这种解释,历史似乎是一串线性的进步。
但作者指出,事实并非如此。历史是大量”非期然“后果的组合。路德并不是世俗的和自由的,在宗教上,路德比教皇更为严苛和专制。很难说有什么事件是形塑现代社会的主要原因。
然而辉格史观,将当下作为神圣的和绝对的事物,依此去观察古代——如此我们能轻易地辨别出古代每一件事情到底是”进步的“还是”反动的“——只会得到很多的谬见。
如果我们把今天视为一种绝对之物,而其他时代都是相对的话,我们一定会丧失历史能够提供给我们的更真实的自我映像;我们就不会认识到,我们的情况也是相对的。同时,我们也丧失了认清我们自身,包括我们的观念和偏见,在数个世纪的河流中到底处于什么位置的机会。换句话说,我们也就不会看到我们自身其实并不是自足的,也不是无条件的,我们只是宏大历史进程中的一部分;我们不仅仅是拓荒者,也是历史运动的过客。
本书以反对辉格式的进步史观为起点,实际上提出了一个更为广阔的问题,如何看待历史书写的“节略“,以及历史在研究什么?
毫无疑问,可以书写的历史都是对历史的某种“缩写”,如果无法避免,那么作者和读者都应该谨慎对待这件事,不要过于轻易地得出某种超脱于细节的历史规律——得到简单的规律正是人类思维运行模式所期待的。当然更不应该过于轻易的下道德判断(这是对于历史学家而不是读者来说的)。
另一方面,按照作者的观点,如今很多畅销书的提问方法是“非历史”的,比如,现代资本主义的起源/根源是什么?作者认为,历史研究的并不是起源,而是变化。即人类社会如何从一种状态变化为另一种状态,其中的中介是什么,相互作用是什么。
从本质上说,对辉格史观的反驳,其实是对科学革命以来机械宇宙观的反驳,对还原论的反驳。即历史,或者说人类社会是一个演化的系统,而非可还原的机械宇宙。演化论的观点看,如果拿破仑重新回到科西嘉起点的时空,并不会演化同样的历史,重返演化树的基点只会得到一个完全不同的演化树——虽然这在人类历史中无法验证,但这一理念却是最“历史”的。也因此,认同某种“历史规律”、“世界精神”可以超脱于历史细节,反而是难以想象的。
作者认为,历史学家应该让读者们清晰的知道这一点,而不是告诉的读者他所写下的“节略”或者总结是毋庸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