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类比和细节开始,人们更容易理解发生了什么。
比如PDD的市值一度超过阿里巴巴。有很多人说,这符合逻辑,比如他们自己就开始使用PDD了,而且使用频率越来越高,这说明以前城乡结合部的逻辑,下沉的逻辑,并不是PDD成功的主要原因。
单纯从市值比较,其实归因并没有这么直接,市值是对预期的折现,只能说现在投资人认为PDD更有增长潜力,单从增长数据看确实是这样。
不过人们更关注的是,为什么PDD在主营业务上(以交易量、单量、利润等计算)仍然超出人们的想象。
类比和细节往往也是最不精确的,可能基于细节的归纳失之毫厘,最后的结论却谬以千里。我能想到的几点,可以说是一个思想实验也好,或者其他什么也好,也许可以帮助厘清这一点:
1. 是PDD在增长,还是所有低价零售业态都在增长?
从大体量平台看,在阿里系中,1688是增长最快的,最新的季报淘天营收增长4%,1688增长18%;主打“平替”概念的网易严选,其未披露营收和GMV远小于大平台,但付费会员2022年增长了83%。
值得一提的是,过去两年线下还出现了一些新业态,比如嗨特购、好特卖代表的形态。这两家主要做包括临期商品在内的低价折扣特卖,两者开出的门店目前合计已经超过1200家。
这往前推5年,可能都是人们难以想象的。
在这个基础上可以进一步问,PDD的增长有多少可以归因到低价业态的增长?
可能很难量化,但如果粗略地看,可以参考第三方报告做一个粗略估计。单从前述企业披露的数据看,贡献应该很大。
还有一个数据是这一趋势的另一面。那就是“什么值得买”这一平台的业绩下价格,这大概体现了低价业态、白牌对传统平台和品牌商品的挤压。前者并不会有预算投放到这类平台。
2. 零售业态有没有护城河?
首先可以明确的是,零售客户没有忠诚度。从这点看,零售企业很难建立长期的护城河。
我家人以前用兴盛优选买菜,现在用美团和PDD,谁价格低,送货快就用谁。另外不管用谁家,最后送货过来的还是本地的同一批商贩。
在其它商品上,我们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从月活和装机量看,淘天、京东和PDD的用户将难以避免有大比例的重合。这意味着实际上很多用户在使用多种平台。
用户在选择一个零售商的时候主要的决策因素是什么?是因为零售商的品牌吗?恐怕不是。传统来看,客户会因为两种差异来选择零售商,第一种是商品品类本身,比如美国的零售商,在品类、档次上会有明显的区分;第二则是价格。其次才是距离、体验等等。
其实这个解释就在京东早期的Slogan里——多快好省。从单个用户看,他最关注的是“省”,整体看,还有“多”(品类);“好”和“快”肯定也关注,但其中“好”首先取决于制造商,其次才是平台体验。
然而,人们说的消费者行为的变化,大半集中在“好”这里,不同的制造商代表的品质和品牌内涵,是“好”的主要来源。
3. 消费者的偏好变了吗?
如果要构建一个模型的话,很难说消费者的“偏好”是会发生变化的。
一个消费者从苹果手机迁移到功能机,从米其林一星吃到路边摊,是因为品味和口味变了吗?更合理的解释是消费者面临的约束条件变化了,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下降了。
这种约束的变化,要么是实际的收入现金流变化,要么是预期现金流会发生变化。
然而从整体数据上看,无论是居民收入、还是居民存款,都没有明显的恶化迹象,可能的变化就只有预期了。当然资产损失也会导致消费下降,但这一点在前两次股市崩盘中似乎没有带来如此显著的影响。
预期的变化要怎么解释可能是另外的问题了。
但这一点显然是企业没有预料到的,风向的转换来得太快,太突兀。至少在两年之前,大家还在大谈“消费升级”,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再用这个词了。
一些务实的消费公司,比如良品铺子,现在的策略是大幅降价。
4. 行为改变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
然而人并不是完全理性的,这使得对某些冲击的修复变得非常困难。
类比仍然是最直观的,以日本为例,在发生较大的冲击时,人们在消费和投资上的改变可能以“代”为单位,等到这代人不在主导市场了,才会发生明显变化。
青壮年时期经历了大萧条的人,他们的消费和投资行为都永久地改变了;在日本泡沫高峰前后加入社会的人同样如此。
放到当下,可以庆幸的是,70后的行为估计已经不会改变了,他们感受到的富足会持续伴随着他们。而其他人的改变,则取决于冲击的时间。
但值得警惕的是,很多专家提到的对经济影响并不是很大的“青年失业率”数据中的青年,过去若干年对他们的影响很有可能是长期的。
5. 这些都是刚刚发生的吗?
人们惊叹于转变之迅速,但有可能这已经发生了很久,只是寒气传递到每一个居民需要一点时间。
中国私营部门去杠杆是从哪一年开始的?如果以私营部门负债率下降标志,它的发生可能远远早于我们经常讨论的时间点,差不多和中国第一次下台阶同时开始。
其间“万众创新”是一次试图扭转局面的行动,带来了短暂的繁荣,但最终仍然失败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学者谈日本失去了多少多少年,多少显得有点不太谦虚。因为我们对日本最主要的教训视而不见。在债务出清一波三折的程度,延宕的时间上,我们大概马上就要超过日本了。
当然我们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结构不同,增长率下降速率也不同。但我们还有一些全新的问题,比如倚为表里的房地产和城市化问题,可能导致更长、更痛苦的出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