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气候变化的争议一直存在,但最近瑞典16岁的青少年气候活动家格雷塔·桑伯格(Greta Thunberg)的出现,让这种争议再度激烈的展现在社交媒体上。
社交媒体有放大争议的作用,但抛开这一点,人们在气候问题上原本的分歧也大得惊人。比如有很多人觉得末日灾难就要来了,但另一些人觉得,气候变化是一个精心设计的骗局;也有人觉得也许存在气候问题,但并不如活动家或者媒体说的那样危言耸听。
人们在气候问题上的分歧,有一些显著的争议可能来源于这些原因:
人们对时间上大尺度的变化其实是不太敏感的。比如气候变化,地质上大规模的气候变化可能长达数千万年,小的循环的可能也持续数百年,大部分人对自己一生中的气候变化的感知非常薄弱。
在极少数地区,气候变化的感知会被放大。比如马尔代夫,因为海岸线上升引发的岛礁变化可以直观感受到。比如北欧,冰川消融速度在这些区域直观可见,因此在可再生能源方面最激进的国家也都集中在北欧。
在中国,气候变化影响也得到了观测支持,比如我国统计的过去几十年的海平面上升,2018年发布的统计显示,过去38年中国海平面每年上升3.3毫米。但即使是住在海边的人,也很难注意到这么细微的变化。
尤其是气候变化的趋势并非是直线式的,而是不断有各种扰动。这使得在归因上需要很多的专业知识。
比如历史学家们关注到的导致灾荒的“小冰河期”,实际上是变冷的。另外如果按照近一万年这个尺度看,商周时期人们还能在黄河流域看到犀牛、大象,但到了隋唐,他们已经退缩到两广了。这个尺度上看,人们也能说地球是在变冷的。
但如果人们盯住一个指标,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就能知道在最近一百年我们造成的影响是多么巨大。但大部分人对于碳循环的影响,对时间尺度上的增减没有直观的认识。
在这方面典型的案例是美国,化石能源行业在气候变化议题上的游说能力显著强于其它国家。而共和党、茶党运动的兴起带来的政治宣导,都加剧了人们对气候变化的怀疑。
从问卷调查看,相信气候变化会影响到个人生活的,在美国只有45%(2018年盖洛普调查)。这个比例在国内超过90%。
当然还有一些是激进气候变化论者的宣传失败,比如过分强化某一些物种或者生态的困境,但实际上数据并不支持这些极端宣传,典型的包括对北极熊种群衰落和浮冰消失的渲染。北极熊要消失了?但实际上并没有,这让很多人对气候变化论产生了反感。
有不少专业人士也对气候变化论持反对态度,他们并非不相信气候变化,而是有以下两类观点:
气候变化确实存在,但为此采取措施会影响人类发展;
气候变化确实存在,但它的影响可能是好的;
第一类在国内有很多的支持者,包括能源部门。他们的观点包括限制碳排放影响了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福祉、根本没有办法在不影响人类福祉的情况下找到替代化石燃料的能源、新能源补贴过多影响/扭曲了社会效率。
第二类在一些乐观主义者当中盛行,比如,人类历史上升温都是有利于发展的;升温可能改善内陆的生态环境;人类的适应性远远超过气候变化的速度等等。
气候变化的第一个辩论层次,是如何给出证据反对事实与人们直观感受的差异;但反驳上面这些乐观观点,是更高一层的与人类直觉做斗争。这些反对观点有一些是正确的,有一部分则忽略了变化的变化。气象学家们关注的是变化速率,是对二阶导数层面的担忧。
当然乐观主义者的另外一个自信来自于对技术进步的崇拜,某一个技术的突破可能全面改变能源供给格局,改变地球碳循环——这是可能的,但并不是当前可预见的。对气候变化的忧虑,反应的其实是人类对不确定的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