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投资者在大A学习型社区中的局限

2020/12/23 11:05 上午 posted in  Investment

在全球最大的学习型社区,每一天都有不一样的悲喜。

到了年底,对于大部分学习型社区的参与者来说,最大的问题可能和虎扑直男的“丁真困惑”类似。

后者的困惑是为什么寒窗苦读十多年,不如人家一张脸?而在大A学习型社区,很多人会有困惑:为什么这一年我先后研究了芯片、疫苗、数字货币等等,还不如人家一直买白酒?!

当然如果2020年持续持有光伏等行业,回报是有可能超越白酒的。核心在于白酒并不是今年好,是年年好。

从数字上看,中证白酒指数的2020全年涨幅一度超过120%,如果从3月份低点算起,一度接近180%,拉长到五年涨幅超过500%。

其中酱香型科技茅台涨幅略少;二线、清香型科技,涨幅更为惊人。

个人投资者中也有不少人抓住了白酒的机会,但就像雪球上一些投资保利协鑫获得回报的投资者一样,结果可能是对的,但归因可能完全错误。

从某种意义上说,将个人投资者出现失败归因为追涨杀跌过于刻板,更多的是信息和研究能力局限下导致的归因错误,使得投资经验无法累积,无法复制到其他品类。

这可能是一些固有的薄弱环节,比如:

对宏观的影响不敏感

2020不断刷新了A股学习型社区的认知,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在A股恰如其分。

比如,之前没有人见过估值100倍(TTM)的酱油,也没有见过90倍的食用油,以及60倍的白酒。

A股的价差回报来源无非可以归因成两类,一个是业绩提升,比如EPS每年都在涨;一类是估值提升。

高估值的一般逻辑是成长。但成长的逻辑显然没法后验地解释上述股票了。酱油和食用油,一年能上两位数增长已经很可观了。

很多老股民买了很多年的白酒,所依赖的分析框架无非是每年成长二三十,估值稳定二三十。

白酒暴涨过后,是进还是出?是市场看待白酒的模型不一样了,估值上台阶了?还是贴现率变化的影响?

大部分个人投资者对货币政策的拐点、趋势并不敏感,同时对宏观政策的长期影响更不敏感。

研究缺乏系统的方法论,对产业认知的颗粒度太大

仍然用光伏当例子。

粗略看光伏行业从上到下有硅料、硅片、电池片、胶、玻璃、支架、组件、逆变器、电厂等环节,但同样是光伏概念,为什么有的涨幅大,有的小,有的波动特别大。这可能取决于产业布局、当前产业链的利润分配、议价能力等。

还有一种是,一类新的技术,比如保利协鑫的颗粒硅,到底算哪种程度的创新,有多大的影响,行业外的人士可能需要花很多时间去了解。

市场是一个敏捷反应、反复检验的地方,个人投资者与机构的另一个区别在于,前者倾向于以股价循环论证,后者倾向于以基本面验证。

又比如周期股。景气周期来的时候,周期股的涨幅实在是诱人;但周期股又是坑个人投资者最多的地方。

很多周期股,比如有色、航运这种,都是脉冲式行情,而且两个脉冲之间相隔很远。

个人投资者买周期股整体看是一种性价比不高的策略。因为对产业的了解有限,往往不知道周期景气是何时从产业传导过来的,也不知道景气在什么时候结束。

所以比较安全的办法,还是只吃周期这条鱼的中间一段,少赚了,但避免被埋。

另一个问题是方法论。个人研究一个事物当然有很多局限,但不能因此以自身经验替代全量数据,比如你去看了一个线下门店,是不是就能做出一个判断?

个人投资者大部分情况下看到了n,但在推论f(n)=f(n+1)这一点上是存在困难的。如果想当然得出f(n)=f(n+1),多半会遇到问题。

但个人投资者是否应该自己投资呢?我个人觉得应该适当留一点资金自己投资,第一是对自身圈层以外的经济社会保持感知,第二也是一种不间断的认知训练,这种经验可以用在很多其它场合。

我这些年边投边学当中,觉得有一些可能是比较重要的:首先是认识到自己能力的边界,市场热点这么多,并不都是留给我的;第二,因此最好投自己比较了解或者熟悉的领域;第三,清晰地认识到个人认知的局限性,比如即使是自己熟悉的领域,稍长远的预测也不一定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