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乎很多国内经济学家预测,最新的官方GDP增速展望是5%。不是预期中的5.5%,更不是之前外媒提到的6%。
大部分人无意区分5%还是6%。有人可能觉得,5%的增速只是一时的。对于一个曾经长达40年增速的9%以上的经济体而言,有这种感受是正常的。比如即使是6%,降幅也是9%增长率的三分之一。
预期的扭转可能需要漫长的时间,如果提早意识到,可能对未来会有更好的指导作用。以下是你在中金、中信、华泰、海通的报告上都看不到的一种宏观解释(虽然他们都在画图的时候暗示过):
经济增长下台阶不是第一次发生了。上一次是增速的中枢从9%上方回落到7%左右。按照经济学家们的说法,长期看,经济增速一定会回到潜在增长率附近,比如06,07年就显著超出了潜在增长率,属于过热。
而经济学家们同时还预测,潜在增长率会一路下行。
观察2012年到2019年,大部分人都能看出GDP增速一路减速的趋势,2019年的增速是6%。有人提到这种的变化可能是错误的经济政策导致的,但大部分如今被诟病的政策2019年尚未出台,或者尚未产生影响。
一个确定的趋势是减速。即使没有疫情,从趋势上看,回到2019年的增速也是很难的。
但为什么?形势的转变好像就发生在短短几年。事后归因可以总结出很多,毕竟中间也走了不少弯路。但总体上看,这可能很难说某个单一政策的原因。
更大的原因可能是,即使每一件事都做对了,趋势可能还是会向下,仅仅是向下的斜率可能会有所变化。
如果将经济的增长看成是劳动人口数量和劳动生产率决定,那么从2012年至今,至少在这两个因子上都有非常有解释力的归因:第一是劳动人口数量的减少(按照统计局数据,确切地发生在2012年),第二是劳动生产率增速的放缓。
在第二个因子中,又有两种解释。第一仍然存在阻碍要素自由配置的障碍,比如不合理的区域“均衡”发展规划、人口的城镇化不完全等,这也是很多学者认为中国经济仍有潜力可挖的主要原因,进一步改革开放还能挖掘出红利。但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在追赶模式下,一国离高收入国家越接近,其劳动生产率、GDP增速也会越来越与高收入国家趋同。
樊纲在提到“转轨经济学”时提出过一种看法,所谓“转轨”,隐含的意义是这个经济体知道目标是什么,即知道此岸(自己现在是什么样子)和彼岸(要变成什么样子),需要探求的是其中的路径。
但知道“彼岸”的重大价值经常被人忽视。追赶模式也是类似,追赶是知道彼岸的,但追赶失效的时候,就意味着进入未知之境。理论上说,能学习的都学完了,剩下的全是创造。
但有点残酷的是,对于一个规模经济体,或者选择一个更精准的标尺,人口超过3000万的经济体而言,还没有谁见到追赶模式的终点。
如果我们以美国为目标的话,大部分追赶国家,不管是日韩还是西欧国家,还没有达到美国的富裕程度,增速就已经低于美国了。
如果以这些国家为镜鉴,这里隐含着两重问题,第一是如何避免在追赶的中途增速暴降,比如日本,如果从日本的经验看,这中间最重要的问题依次是债务出清、产业调整(以及企业竞争力)。债务出清持续时间过长,不能及时有效的淘汰僵尸企业造成的低效分工模式,在我看来是日本经济增速断崖式下滑的主因所在。
认真看过日本经济史的人都会看出,日本的增速放缓的重点不在广场协议,而在于“战时体制”或者大藏省配置资源的模式与90年代开始的新经济格格不入。
第二重问题是,即使经济增速下降的斜率平缓,未来仍要面对如何激活创新的问题。为什么大部分影响重大的创新都发生在美国?为什么东欧、印度、中国的精英人才纷纷流入美国?这题太难,只能留待诸位读者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