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e of Ambition

我刚进入媒体行业的时候,总能听到一些前辈讲述一些采访中的小故事。比如著名的林教授不喜欢别人提他从台湾逃出来的经历。这段经历当时有很多栩栩如生的描述,比如抱着篮球游过来之类。

但这不是事实。

林教授因其观点,在当年很多媒体以及成为媒体座上宾的学者当中并不受欢迎——也许至今如此。虽然世界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撒切尔、里根掀起的浪潮余波犹在,从80年代至今,主流的思想仍然倾向于市场,倾向于削弱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从这一点看,林是一个很有野心——按照欧逸文的说法,一个很难妥协的人。

十来年后,在欧逸文的书中读到林教授详细的往事,仍然有一种不太真实的感觉。在2014年完成的这本书中,他对林倾注的笔墨尤其多。

欧逸文描述发生中国大地上的变化,在这些充满“企图心”的个人中,有经济学家、作家、反叛艺术家、山村里走出来的企业家、媒体总编、普通人、赌徒等等。在经济生活从管制到放任的过程中,人们迸发出巨大的能量。这种巨大的能力有时候用于善,有时候用于恶,有时候释放受阻而演变成冲突。但能量本身就是生命力。

欧逸文2005-2013年在华从事媒体报道8年。这段时间我恰好在媒体报道经济新闻,也见证了这个乱哄哄但生机勃发的时代。

总的来说,欧逸文记录的大部分是那些高能量个体,或者集体的“高能量”瞬间。

回味这种“高能量”状态,并不意味着那个时代一切都是好的。它充满着变好的希望,但也潜藏着滑向深渊的可能。稍微冷静后人们可以从各种侧面观察到:财富的两极分化、阶层的不断固化、制度失败的蔓延、增长结构的失衡等等……

但即使到了2014年,也就是本书出版的那个时间点上,大部分人虽意识到自己站在十字路口上,仍认为人群会选择更好的一条路。这可能是高能量状态下的心理特征。

如今回过头来读欧逸文这本书,那段叙事中可叹可赞的不是事实和细节,而是这种难以言说其形状、难以琢磨其来由的乐观。

2024/01/09 16:10 下午 posted in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