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提出的问题是,决定锂电池造价的是什么?从一堆金属元素到成型的锂电池,中间经历了那些程序?这些真的是没有改进空间的吗?
实际上“第一性原则”的核心,是去寻找最基本的“公理”,而不是在日常生活中一堆司空见惯的”惯例“上寻求答案。
但物理世界的第一性原则相对好理解,从金属元素到成型的电池,这中间的每一步都是可以看见可以具形地理解的。在讨论社会问题是,人们往往会忽视对于“公理”的认识。
在最近一些热点的讨论过程中,参与辩论的各方往往从各自的”惯例“和”猜想“出发,这样的讨论,显然得不到共识。
至少有这样一些基础的”公理“应该得到辩论各方的承认,才具备进一步获得价值的基础:
- 功过不能相抵;
在对一件事或者一系列事件的评价中,不存在”功能抵过“的实际情形,这样混淆了正确与错误,就不再具备讨论的意义了。因此中文语境中常见的“瑕不掩瑜”这种说法也是不可取的。
- 过程(或者手段、专业性)和动机分开
比如不能说“他的意愿是非常好的,因此这一点技术性问题算不了什么”。如果预设了这种前提,讨论就没有必要进行了。有一千种方法能证明,过程(专业性)才是最终的正义,而通往地狱的道路铺满了善意。
- 归因方法
这也是常见的问题之一。因为现实生活中的每一种情形都是受限的案例,是在多种约束下得出的,比如各种管制、路径依赖、组织更迭等等。
这些受限案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归因到哪几个因素中?这些因素有各占多大比例?虽然大部分社会问题中无法得出数值解,但有个大概的判断还是容易的。
但在讨论中,更多的情况是人们仅抓住原因中的一点来立论,正是造成分歧和混乱的原因。
(待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