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的共同体、“海洋”与“孤岛”——读王化与山险

本书是北大教授罗新的一本论文集,内容虽然有部分远涉汉代,囊括西域和山越,但主要聚焦的还是南北朝时期柔然、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的政治和文化转型。

这些论文的基础素材,除了南北朝时期的史料,更多的依赖是碑拓、墓志一类,其中既有宋人赵明诚(李清照丈夫,金石学者)保留下来的内容,也有上世纪以来在北方尤其是山西发现的墓志一类。

这一特点在读过《漫长的余生》一书的读者看来可能并不陌生。相对来说,这些文论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可读性上并不那么强。

读毕本书,以我粗陋的见识至少受到了一下观点的启发:

  1. “民族”是一个政治共同体的概念

    在讨论“想象的共同体”时,大多数人指的“民族”是一个近代概念。罗新认为,推至上古也是合适的。

    以“鲜卑”这一族名为例,很难说“鲜卑”是以血缘纽带聚集在一起的。北方少数民族,如以”屠各“部为例,或为匈奴,或为鲜卑,或为”铁弗“;后至隋为”独孤“;同样称“鲜卑”,有拓跋鲜卑、慕容鲜卑,盖一酋统诸酋的政治需要而不断变更“匈奴”、“柔然”、“鲜卑”的内涵。

    从其中《从民族的起源研究转向族群的认同考察》一文颇有教益,其主旨与《历史的辉格解释》提出的思路类似——变迁而不是起源才是历史研究的主题。

  2. 华夏化进程“海洋”与“孤岛”的动态变迁

    中古时期,在南方是华夏文化渗入土著的进程,在北方则是诸胡华夏化的进程。

    对于南方的华夏化而言,罗新认为一开始华夏文化是南方的”孤岛“,越与蛮是”海洋”,这两者的关系是动态变化的,最终华夏文化成为南方的“海洋”。一些具体的历史时期,比如三国时期,华夏化的进度与人们普遍认为的要浅一些。

    华夏化的动态演进,在史料更多的北方少数民族华夏化的过程中体现的更为明显。以书中拓跋鲜卑的取名为例,罗新等历史学家考证出,诸宗室和贵族,经历了仅有鲜卑名,先有鲜卑名后有汉名(汉名为音义节译)、同时有鲜卑名和汉名(独立于鲜卑名)的阶段;又有北史不载鲜卑名,而南史仍有的情况。

    从中可以窥见贵族中华夏化的演进,以及其实际的被接受程度。

    另一些细节则显示,近隋的周齐时期,仍有胡族抵触汉化,口呼汉儿,但墓志却显示,这一时期也是他们窜改籍贯,攀附北方华族郡望较为密集的时期。比如攀附渤海高氏、昌黎韩氏等。

2025/01/23 12:52 下午 posted in  Reading